TOA鸚鵡網

DELI,F10,vetafarm,higgens,鸚鵡,維達發,德利,飼料,希根氏

  鬍子鸚鵡在台灣市場上是很常見的鸚鵡,平易近人的價位也較受一般人歡迎,所以一向都是蠻受喜愛的中型鸚鵡之一,手養鳥十分乖順,再加上便宜的價格,是剛飼養鸚鵡者不錯的入門選擇之一,鬍子鸚鵡共約有7-8種亞種,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,母鳥則全為黑色,母鳥的胸部顏色比公鳥紅,尾部較公鳥短,虹膜也較呈黃白色 ,有數種少見的顏色變種,價位相當高。 依亞種不同約33-38cm(13-15吋) 從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,包括印度北部、尼泊爾、緬甸、中國的廣西、廣東及海南島、泰國、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等地,再到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。 牠們在當地許多地區是最常見的鸚鵡,但是近年來泰國與寮國的族群數量直線滑落,印尼爪哇與巴里島的族群已經絕種,走私野生鳥是主要原因;牠們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,在尼泊爾的族群很少出現在345m以上的地區,棲息地包括了乾燥的森林、潮濕的落葉性叢林、紅樹林、椰子與芒果園、農田、公園及郊區等地,群居性,平時約6-10隻左右群聚,但不常超過50隻,在喜愛的食物(如芒果、稻米)充足時會大批聚集,有時與灰頭鸚鵡(Slaty-headed Parakeet)及芬希氏鸚鵡(Finsch's Parakeet)一起活動,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、花蜜、花、無花果、堅果、漿果、種子、樹葉、穀物(如稻米及玉米)等,有時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,尤其是稻米田,築巢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的舊巢穴中,窩卵數約為2-4顆; 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,往年市面上常可見小達磨幼鳥,這些鳥兒多是出生沒多久即被從野外捕捉進口來台,死亡率高,成鳥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,有時會吵鬧,飼養或繁殖牠們時,除非有大鳥舍,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 ,與其他亞洲環頸鸚鵡( Psittacula,如亞歷山大、德拜、環頸等 )一樣,不適合養於小籠子內;主要餵食混合種子 / 穀物飼料,蔬果也應定期供給。 困難度不高,以往(90年代)國內每年都有不少幼鳥在鳥店販賣,當時成、幼鳥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鸚鵡,但近年並不常見也比較不流行,繁殖期約在2-3月間,有可能更早或較晚,一次約產3-4顆蛋,孵化期約21-24天,7-8星期羽毛長成 ,羽毛長成後約14天開始離巢活動。 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

鬍子鸚鵡

 

鬍子鸚鵡在台灣市場上是很常見的鸚鵡,平易近人的價位也較受一般人歡迎,所以一向都是蠻受喜愛的中型鸚鵡之一,手養鳥十分乖順,再加上便宜的價格,是剛飼養鸚鵡者不錯的入門選擇之一,鬍子鸚鵡共約有7-8種亞種,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,母鳥則全為黑色,母鳥的胸部顏色比公鳥紅,尾部較公鳥短,虹膜也較呈黃白色 ,有數種少見的顏色變種,價位相當高。


依亞種不同約33-38cm(13-15吋)


從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,包括印度北部、尼泊爾、緬甸、中國的廣西、廣東及海南島、泰國、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等地,再到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。


牠們在當地許多地區是最常見的鸚鵡,但是近年來泰國與寮國的族群數量直線滑落,印尼爪哇與巴里島的族群已經絕種,走私野生鳥是主要原因;牠們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,在尼泊爾的族群很少出現在345m以上的地區,棲息地包括了乾燥的森林、潮濕的落葉性叢林、紅樹林、椰子與芒果園、農田、公園及郊區等地,群居性,平時約6-10隻左右群聚,但不常超過50隻,在喜愛的食物(如芒果、稻米)充足時會大批聚集,有時與灰頭鸚鵡(Slaty-headed Parakeet)及芬希氏鸚鵡(Finsch's Parakeet)一起活動,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、花蜜、花、無花果、堅果、漿果、種子、樹葉、穀物(如稻米及玉米)等,有時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,尤其是稻米田,築巢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的舊巢穴中,窩卵數約為2-4顆;


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,往年市面上常可見小達磨幼鳥,這些鳥兒多是出生沒多久即被從野外捕捉進口來台,死亡率高,成鳥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,有時會吵鬧,飼養或繁殖牠們時,除非有大鳥舍,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 ,與其他亞洲環頸鸚鵡( Psittacula,如亞歷山大、德拜、環頸等 )一樣,不適合養於小籠子內;主要餵食混合種子 / 穀物飼料,蔬果也應定期供給。


困難度不高,以往(90年代)國內每年都有不少幼鳥在鳥店販賣,當時成、幼鳥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鸚鵡,但近年並不常見也比較不流行,繁殖期約在2-3月間,有可能更早或較晚,一次約產3-4顆蛋,孵化期約21-24天,7-8星期羽毛長成 ,羽毛長成後約14天開始離巢活動。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

  鬍子鸚鵡在台灣市場上是很常見的鸚鵡,平易近人的價位也較受一般人歡迎,所以一向都是蠻受喜愛的中型鸚鵡之一,手養鳥十分乖順,再加上便宜的價格,是剛飼養鸚鵡者不錯的入門選擇之一,鬍子鸚鵡共約有7-8種亞種,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,母鳥則全為黑色,母鳥的胸部顏色比公鳥紅,尾部較公鳥短,虹膜也較呈黃白色 ,有數種少見的顏色變種,價位相當高。 依亞種不同約33-38cm(13-15吋) 從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,包括印度北部、尼泊爾、緬甸、中國的廣西、廣東及海南島、泰國、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等地,再到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。 牠們在當地許多地區是最常見的鸚鵡,但是近年來泰國與寮國的族群數量直線滑落,印尼爪哇與巴里島的族群已經絕種,走私野生鳥是主要原因;牠們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,在尼泊爾的族群很少出現在345m以上的地區,棲息地包括了乾燥的森林、潮濕的落葉性叢林、紅樹林、椰子與芒果園、農田、公園及郊區等地,群居性,平時約6-10隻左右群聚,但不常超過50隻,在喜愛的食物(如芒果、稻米)充足時會大批聚集,有時與灰頭鸚鵡(Slaty-headed Parakeet)及芬希氏鸚鵡(Finsch's Parakeet)一起活動,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、花蜜、花、無花果、堅果、漿果、種子、樹葉、穀物(如稻米及玉米)等,有時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,尤其是稻米田,築巢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的舊巢穴中,窩卵數約為2-4顆; 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,往年市面上常可見小達磨幼鳥,這些鳥兒多是出生沒多久即被從野外捕捉進口來台,死亡率高,成鳥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,有時會吵鬧,飼養或繁殖牠們時,除非有大鳥舍,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 ,與其他亞洲環頸鸚鵡( Psittacula,如亞歷山大、德拜、環頸等 )一樣,不適合養於小籠子內;主要餵食混合種子 / 穀物飼料,蔬果也應定期供給。 困難度不高,以往(90年代)國內每年都有不少幼鳥在鳥店販賣,當時成、幼鳥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鸚鵡,但近年並不常見也比較不流行,繁殖期約在2-3月間,有可能更早或較晚,一次約產3-4顆蛋,孵化期約21-24天,7-8星期羽毛長成 ,羽毛長成後約14天開始離巢活動。 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
zh_tw